如何独立思考
Original2020年11月
有一些类型的工作需要与你的同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得好。比如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仅仅正确还不够,你的想法必须既正确又新颖。你不能发表那些其他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要说那些别人还没意识到的事情。
对于投资者也是如此。仅仅预测一家公司的表现是不够的,因为如果太多其他人做出了相同的预测,股票价格早就已经反映了这一点,你无法从中赚钱。最有价值的见解是那些大多数其他投资者没有的。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创业者。你不应该去创办大家都认为是好主意的公司,因为肯定已经有其他公司在做了。你必须做一些大多数人认为是坏主意,但你知道并不是的事情,比如为少数几千名业余爱好者编写软件,或者开一个让人们在陌生人家的地板上租用气垫床的网站。
对于散文作家也是如此。如果一篇文章告诉人们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那将是枯燥无味的。你必须告诉他们一些新的东西。
但这种模式并不普遍。事实上,它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工作。在大多数工作中,比如当一名行政人员,只要你正确就够了。关键不在于其他人是否错误。
大多数工作中还有一些创新的余地,但实际上在独立思考是否必须的问题上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界限。
我希望有人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个区别,因为这是在决定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你想从事那种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取得成功的工作吗?我怀疑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会在他们的意识还没来得及回答之前就回答这个问题。我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
独立思考似乎更多是天赋而非后天培养。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工作类型,你将会感到不快。如果你天生独立思考,在当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时你会觉得很挫折。而如果你天生比较循规蹈矩,试图从事原创研究时你将经历逆境。
但这里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在这个从循规蹈矩到独立思考的光谱上的位置。循规蹈矩的人不愿意把自己视为循规蹈矩的人。而且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他们都是在自己做出决定。只不过他们的信念恰好与同伴的一致。而独立思考的人,则常常不知道他们的想法有多与众不同,至少在他们公开表达之前是如此。 [1]
到成年时,大多数人大致了解自己有多聪明(在解决预设问题的狭义能力上),因为他们一直在被测试和排名。但学校通常忽视独立思考,除了试图抑制它。所以我们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反馈,了解自己有多独立思考。
也许这里还有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即最循规蹈矩的人自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而真正的独立思考者则担心自己可能还不够独立思考。
你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思考吗?我认为是可以的。这种品质可能主要是与生俱来的,但似乎有办法来放大它,或至少不要抑制它。
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是大多数书呆子不经意间实践的:简单地对常规信仰的了解更少。如果你不知道应该遵循什么,就很难成为一个惯常的追随者。不过,可能这样的人本来就是独立思考者。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能会对不知道别人的想法而感到焦虑,并努力去找出。
你周围的人是多么重要。如果你被循规蹈矩的人包围,你可以表达的想法就会受到限制,这反过来又会限制你的想法。但如果你身边是独立思考的人,你会有相反的体验:听到其他人说一些令人惊讶的话,会鼓励你说出你自己的想法,并产生更多想法。
由于独立思考的人不喜欢被循规蹈矩的人包围,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倾向于自我隔离。高中的问题在于,他们还没有这个机会。而且高中往往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世界,它的居民缺乏自信,这两者都放大了从众的力量。所以高中通常是糟糕的时期对于独立思考的人。但即使在这里,也还有一些优势:它教会你应该避免什么。如果你后来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情况,让你想到"这就像高中一样",你就知道应该离开。 [2]
另一个将独立思考型和循规蹈矩型的人集中在一起的地方是成功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和早期员工几乎都是独立思考型;否则这家初创公司就不会成功。但循规蹈矩型的人大大超过了独立思考型的人,所以随着公司的发展,最初的独立思考精神必然会稀释。这不仅导致了显而易见的问题,即公司开始糟糕,还会造成其他一些奇怪的后果。其中最奇怪的就是,创始人发现自己能更坦诚地与其他公司的创始人交流,而不是与自己公司的员工。 [3]
幸运的是,你不需要一直与独立思考的人在一起。拥有一两个你可以定期交流的人就够了。而一旦你找到他们,他们通常也渴望和你交流;他们也需要你。尽管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教育上拥有垄断地位,但良好的大学仍然是认识独立思考型人的绝佳途径。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循规蹈矩型的,但你至少会找到一些独立思考型的人,而不是像在高中时那样几乎找不到。
朝着相反的方向去也很有效:除了培养一小群独立思考的朋友外,努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也很有帮助。如果你有几个不同的圈子,就可以减少你直接同伴群体的影响。此外,如果你身处不同的世界,你常常可以从一个领域引入思想到另一个领域。
但是我说的"不同类型的人"并不是指人口统计学上的不同。这个技巧要想奏效,他们必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尽管去其他国家旅游是个好主意,但你可能也能在身边找到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当我遇到对某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了解很多的人时(几乎每个人都是,只要你深挖下去),我都会试着去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里几乎总有惊喜。这是在遇到陌生人时进行交谈的好方法,但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聊天。我真的很想知道。
你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来扩展影响力的来源,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当我读历史时,我不仅仅是想了解曾经发生过什么,还想设身处地地去体会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事情是怎样的?这很难做到,但值得努力,因为这就像远距离三角定位一样有意义。
你也可以采取更明确的措施来防止自己自动接受常规观点。最一般的就是培养一种怀疑的态度。当你听到某人说话时,停下来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不要大声说出来。我不是建议你让每个和你说话的人都必须证明他们所说的是真的,而是让你自己承担起评估别人所说话的责任。
把它当作一个谜题来对待。你知道有些公认的观点最终会被证明是错误的。看看你能不能猜到哪些是。最终目标不是找出你所听到的东西中的缺陷,而是找到被破碎的观点所掩盖的新思想。所以这个游戏应该是一个对新奇事物的激动人心的探索,而不是一个乏味的智力卫生协议。当你开始问"这是真的吗?"时,你会惊讶地发现,答案并不总是直接的"是"。如果你有任何想象力,你更有可能有太多要追踪的线索,而不是太少。
更广泛地说,你的目标应该是不让任何未经检查的东西进入你的头脑,而且这些东西并不总是以语句的形式进入你的头脑。一些最强大的影响是隐性的。你怎么才能注意到这些?通过站出来观察别人是如何获得自己的想法的。
当你站得足够远时,你就能看到观念像波浪一样在一群人中传播。最明显的是时尚:你注意到几个人穿着某种衬衫,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穿,直到你周围的人一半都在穿同样的衬衫。你可能不太关心你穿什么,但知识上也有时尚,你肯定不想参与其中。不仅是因为你想保持对自己思想的主权,而且因为非时尚的想法更有可能引领到有趣的地方。寻找未被发现的想法的最佳场所就是没有人在看的地方。 [4]
要超越这些一般建议,我们需要看一看独立思维的内部结构 - 所谓需要练习的各种"肌肉"。在我看来,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对真理的严谨、抵制被告知该思考什么,以及好奇心。
对真理的严谨意味着不仅仅是不相信错误的事情。它意味着要小心地对待信仰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信仰的程度都毫无疑问地倾向于极端:不太可能的变成了不可能的,很可能的变成了肯定的。[5] 而对于独立思维的人来说,这似乎是难以原谅的粗糙。他们愿意在自己的头脑中容纳任何东西,从高度猜测性的假说到(表面上的)恒等式,但对于他们关心的话题,每一件事都必须用一个仔细考虑过的信仰程度来标记。[6]
因此,独立思维的人对意识形态有恐惧,因为意识形态要求一次接受一系列的信仰,并将它们视为信条。对一个独立思维的人来说,这看起来是令人作呕的,就像对一个对食物很挑剔的人来说,咬下一个装满各种不知从何而来、不确定新鲜程度的成分的潜艇三明治。
没有这种对真理的严谨,你就不可能真正独立思考。仅仅抵制被告知该思考什么是不够的。那类人拒绝常规观点,只是用最随机的阴谋论来取代它们。而且,由于这些阴谋论往往是被制造出来捕捉他们的,所以他们最终的独立思维程度实际上低于普通人,因为他们受制于比单纯的习俗更严格的主人。[7]
可以增加你对真理的严谨吗?我想是可以的。根据我的经验,仅仅思考你所严谨对待的事物就会使这种严谨不断增长。如果是这样,这就是少数几种我们只需要想要就能拥有更多的美德之一。如果它像其他形式的严谨一样,也应该可以在儿童身上培养。我肯定从我父亲那里得到了很强的一剂。[8]
独立思维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抵制被告知该思考什么,这是最明显的。但就连这一点也常常被误解。人们对此的主要错误是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消极的品质。我们使用的语言增强了这种观点。你是非传统的。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免疫力。在最独立思维的人那里,不想被别人告知该想什么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怀疑,而是对颠覆常规智慧的想法的喜悦,越反直觉越好。
乍看,一些最具创新性的想法似乎就像实用性的玩笑。想想你对一个全新的想法的反应通常是笑。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新颖的想法本身很有趣,而是因为新颖性和幽默分享着某种出人意料的特点。不过,尽管两者并非完全相同,但它们足够接近,独立思维与拥有幽默感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就像缺乏幽默感和保守思维之间的相关性一样。[9]
我认为我们无法大幅增强抵御被告知如何思考的能力。这似乎是独立思维三大要素中最天性的一个;成年人具有这一特质的人通常在儿童时期就显示出了过于明显的迹象。但是,虽然我们无法增强抵御被告知如何思考的能力,但至少我们可以加强它,方法是围绕自己聚集其他独立思维的人。
独立思维的第三个要素——好奇心,可能是最有趣的。要简要回答新想法从何而来的问题,好奇心就是答案。这通常是人们在有新想法之前的感受。
根据我的经验,独立思维和好奇心完美地预示着彼此。我认识的所有独立思维的人都充满好奇心,而我认识的所有保守思维的人则没有。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儿童。所有小朋友都很好奇。也许原因是,即使是保守思维的人在一开始也必须保持好奇心,以学习什么是规范。而独立思维的人则是好奇心的大胃王,即使吃饱了也要继续吃。[10]
独立思维的三个要素是协同作用的:对真理的讲究和抵御被告知如何思考的能力为大脑留出了空间,而好奇心则找到了填补这些空间的新思想。
有趣的是,这三个要素就像肌肉一样,可以相互替代。如果你对真理足够讲究,就不需要那么抵御被告知如何思考,因为讲究真理本身就会在你的知识中创造足够的空隙。任何一个都可以弥补好奇心的不足,因为如果你在大脑中创造了足够的空间,你对由此产生的真空状态的不适感将为你的好奇心增添力量。或者,好奇心可以弥补其他两个:如果你足够好奇,就不需要在大脑中腾出空间,因为你发现的新思想会推挤掉你默认习得的常规观念。
由于独立思维的三个要素是如此可互换,你可以拥有它们的不同程度,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因此,独立思维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有些独立思维的人公开颠覆,有些则安静地满怀好奇。不过,他们都知道这个秘密的握手方式。
有办法培养好奇心吗?首先,你要避免那些抑制它的情况。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有多少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如果答案是"不太多",也许你应该改变一些东西。
要主动培养好奇心,最重要的一步可能是寻找能引发你好奇心的话题。很少有成年人对一切都同样好奇,而且似乎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你必须寻找它们。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来。
另一种增加好奇心的方法是满足它,通过调查你感兴趣的事物。好奇心与大多数其他欲望不同:满足它往往会增加而非减少它。一个问题会引发更多问题。
好奇心似乎比对真理的讲究或抵御被告知如何思考更具个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具有后两种特质时,通常相当普遍,而不同的人可能对很不同的事物感到好奇。所以也许好奇心是这里的指南针。也许,如果你的目标是发现新思想,你的座右铭应该不是"做你热爱的事",而是"做你感兴趣的事"。
注释
[1] 一个方便的结果是,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保守思维的,所以你可以自由地评论保守思维的人,而不会陷入太多麻烦。当我写了"顺从主义的四个象限"时,我预期会遭到激烈的愤怒,但事实上反响相当平淡。他们隐约感到这篇文章有某些他们强烈不喜欢的东西,但很难找到具体的段落来批评。
[2] 当我问自己生活中哪些东西像高中时,答案就是推特。它不仅充满了保守思维的人(任何事物达到一定规模都会不可避免地如此),而且还受到保守思维的剧烈风暴的侵袭,让我想起了对木星的描述。但尽管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损失,但它至少让我更多地思考了独立思维和保守思维之间的区别,否则我可能不会这样做。
[3] 初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独立思维的减少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问题,但可能有解决办法。
创始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只招聘独立思维的人来推迟这个问题。这当然也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他们会有更好的想法。
另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制定某些政策来扰乱顺从主义的力量,就像控制棒减缓连锁反应一样,这样保守思维的人就不那么危险了。洛克希德的"隐形飞机工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副作用。最近的一些例子表明,像Slack这样的员工论坛可能并非是一种完全好的做法。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可能是在不增加公司规模的情况下实现收入增长。你可能认为雇佣一个初级公关人员的成本很低,相比于程序员而言,但对于公司平均独立思维水平的影响会是什么?(相比于教员,员工的增长似乎也对大学产生了类似的影响。)也许"外包那些不属于你的'核心能力'的工作"的规则应该补充一条,关于外包那些会破坏企业文化的工作。
某些投资公司已经似乎能够在不增加员工数量的情况下实现收入增长。自动化加上不断提高的"技术栈"的明确性,可能总有一天会使产品公司也实现这一点。
[4] 每个领域都有知识潮流,但它们的影响程度不同。政治之所以往往会很无聊,是因为它极为容易受到知识潮流的影响。对政治表达意见的门槛远低于对集合论表达意见的门槛。因此,虽然政治领域也存在某些观点,但实际上它们往往被知识潮流淹没。
[5] 墨守成规的人常常被自己坚定的观点所迷惑,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但强烈的信仰并不意味着独立思考,恰恰相反。
[6] 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并不诚实,但他不会自欺。这就像对绅士的定义,即从不会无意中失礼。
[7] 这种情况在政治极端分子中尤为明显。他们认为自己是非主流人士,但实际上只是某个小圈子里的同调者。他们的观点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往往比普通人更受同行的影响。
[8] 如果我们将对真理的�挑剔扩展到排斥迎合、虚假和浮夸之外的虚假,我们对独立思考的定义就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艺术领域。
[9] 但这种相关性并非完美。哥德尔和狄拉克似乎在幽默方面并不擅长。但如果一个人既"神经典型"又没有幽默感,那他很可能是墨守成规的。
[10] 例外:八卦。几乎所有人都对八卦感兴趣。
感谢 Trevor Blackwell、Paul Buchheit、Patrick Collison、Jessica Livingston、Robert Morris、Harj Taggar和Peter Thiel对本文初稿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