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前线新闻

Original

2007年9月

几周前,我有了一个令我惊讶的异端想法。无论你上哪所大学,似乎都没有太大关系。

对我和许多中产阶级的孩子来说,进入一所好大学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我是什么?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件事就意味着要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要取得好成绩?为了进入一所好大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似乎有几个原因:你会学到更多,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但具体会有什么好处并不重要。大学就像一个瓶颈,你所有未来的前景都要通过它;如果你上了一所更好的大学,一切都会更好。

几周前,我意识到我在某个时候已经不再相信这一点了。

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最近人们对孩子上什么[1]幼儿园的痴迷。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可能重要。要么它帮不了你的孩子进哈佛,要么即使它能帮你进哈佛,哈佛也不会再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我想:即使现在,哈佛也有多大意义呢?

我有很多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和三个合伙人经营着一家种子期投资公司,叫做[2]Y Combinator。我们在公司还只有两三个人和一个想法的时候就进行投资。这个想法并不重要,反正它会改变的。我们的决定主要基于创始人。平均创始人刚从大学毕业三年。很多人刚刚毕业,还有一些人还在上学。所以我们处于与研究生院或直接从大学招人的公司差不多的位置。只不过我们的选择会立即且明确地受到检验。一家初创公司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或失败,通常你会在一年内就知道会是哪种。

对一家初创公司的检验是最纯粹的现实世界检验。一家初创公司的成功或失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始人的努力。成功由市场决定:只有当用户喜欢你所建造的东西时,你才会成功。而用户并不关心你上的是哪所大学。

除了有精确可测的结果,我们还有大量的数据。与传统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少量大额交易不同,我们进行大量小额交易。我们每年资助大约40家公司,从大约900份申请中挑选,总共代表大约2000人。

由于我们评判的人数众多,而且所做的选择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明确的检验,Y Combinator为我们学习如何挑选成功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学到的最令人惊讶的一点是,人们上的大学并不重要。

我以为我已经摆脱了对此的关注。去哈佛读研究生足以让你摆脱对普通哈佛本科生的任何幻想。但Y Combinator向我们展示,我们仍然高估了那些上过精英大学的人。我们会采访来自麻省理工、哈佛或斯坦福的人,有时会想:他们一定比看起来更聪明。我们花了几次迭代才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一个去过麻省理工、哈佛或斯坦福的人一定很聪明。即使是那些恨你这种想法的人也相信这一点。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上一所精英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我们说的是由招生官做出的决定——基本上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他们根据十七岁孩子提交的一大堆令人沮丧的相似申请做出简单的审查。他们能依据什么?一个很容易被操纵的标准化测试;一篇短文告诉你孩子认为你想听什么;一次与随机校友的面试;一份主要反映服从性的高中成绩单。谁会依赖这样的测试?

然而,很多公司确实如此。很多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申请人上的大学的影响。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知道答案。

过去在企业界有一句话:"买IBM的人永远不会被炒鱿鱼。"你现在不太听到这句话专指IBM了,但这个想法仍然很活跃;有一整类"企业"软件公司就是利用这一点。为大型组织购买技术的人并不在乎他们为糟糕的软件支付高昂的费用。那不是他们的钱。他们只想从一个看起来安全的供应商那里购买——一家有知名品牌、自信的销售人员、令人印象深刻的办公室,以及符合所有当前时尚的软件的公司。不一定是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司,而是如果他们让你失望,仍然会被认为是一个谨慎的选择。所以公司就进化出了满足这一需求的模式。

在大公司工作的招聘人员处境与购买技术的人差不多。如果有人去过斯坦福,而且显然不是精神失常,他们很可能是一个安全的选择。而一个安全的选择就足够了。没有人会根据他们拒绝的人的后来表现来评判招聘人员。

我当然不是说,精英大学是为了利用大型组织的弱点而进化的,就像企业软件公司一样。但它们的运作方式就好像是这样的。除了品牌名称的力量,精英大学毕业生还有两个关键特质,正好符合大型组织的工作方式。他们善于服从,因为这就是取悦十七岁时评判你的成年人所需要的。而且上过精英大学让他们更自信。

在人们可能在同一家大公司工作一辈子的时代,这些特质一定非常有价值。精英大学毕业生会有能力,但也会顺从权威。而且,由于个人绩效在大型组织中很难衡量,他们自己的自信就成了他们声誉的起点。

在初创公司的新世界里,事情变得非常不同。即使我们想要拯救某人免受市场的判断,也做不到。对用户来说,是否迷人和自信毫无意义。用户唯一关心的是你是否制造出他们喜欢的东西。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完蛋了。

知道这个测试即将到来,使我们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寻找正确的答案。我们不能对成功的预测因素产生任何幻想。我们发现,学校之间的差异要小得多,与个人之间的差异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在与某人交谈的第一分钟内就能了解更多,而不是知道他们上过哪所学校。

这样说起来很明显。关注个人,而不是他们上过哪所大学。但这比我最初提出的想法要弱一些,即某个特定个人上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难道你在最好的学校不会学到在较差的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吗?

显然并非如此。显然,你无法证明这一点是针对单个个人的,但从总体证据来看,你无法区分那些上过一所学校的人和那些上过另一所学校的人(后者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上低三倍)。试试看就知道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在大学学到多少,更多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大学本身。一个决心成为派对动物的人可以在最好的学校毕业而什么也没学到。而对知识有真正渴望的人,即使在一所声望不高的学校,也能找到几个聪明人向他们学习。

同学是上名校的最大优势;你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比从教授那里学到的更多。但如果你有意识地去寻找聪明的朋友,你应该能在大多数学校复制这一点。在大多数学校,你至少可以找到几个其他聪明的学生,而大多数人在大学里也只有几个亲密的朋友。教授方面的机会更好。教师的分布曲线要平缓得多,特别是在数学和硬科学领域;你必须下降很多才找不到数学系里的聪明教授。

所以我们发现不同学校的相对声望在评判个人方面毫无用处,这并不奇怪。学校录取人员存在很多随机性,而他们在那里学到的东西更多取决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学校。在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下,一个人上过哪所学校并不意味着很多。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力的预测因素,但如此微弱,以至于我们主要把它视为一种错误来源,并努力忽略它。

我怀疑我们发现的并非创业公司特有的异常情况。可能人们一直高估了上大学的重要性。我们只是终于能够进行测量。

不幸的是,不仅人们被如此肤浅的测试所评判,许多人也因此而评判自己。很多人,可能是美国大多数人,对自己上过哪所(或是否上过)大学都有一些不安全感。这种情况的悲剧在于,没有上心仪的大学所带来的最大损失,往往是自己的感觉,认为自己缺少某些东西。大学在这方面有点像独家俱乐部。成为大多数独家俱乐部的成员的唯一真正优势是,你知道如果你不是成员,也不会错过什么。当你被排斥在外时,你只能想象成为内部人的优势,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比你想象的要小。

对于大学也是如此。大学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它们远非许多人想象中的那种命运的印记。人不是某个录取官在17岁时对他们做出的决定。他们是自己创造的。

事实上,不在乎别人上过哪所大学的最大优势,不仅在于你可以停止用肤浅的标准来评判他们(和自己),还在于你可以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如何塑造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的。他们的任务不是为了考好成绩而进入一所好大学,而是去学习和做事。这不仅因为这比追求功利性成功更有意义,而且这也将越来越成为通往功利性成功的道路。

注释

[1] 我们衡量的东西值得衡量吗?我认为是的。你可以仅凭精力和不道德就致富,但从科技初创公司获得财富需要一定的智力。这正是中产阶级所重视的工作;它的智力成分大致与当医生相当。

[2] 实际上,有人这样做过。Mitch Kapor的妻子Freada在Lotus早期负责人力资源。(正如他努力指出的那样,他们直到后来才产生了恋爱关系。)有一段时间,他们担心Lotus正在失去初创公司的优势,变成一家大公司。所以作为一个实验,她让他们的招聘人员提交了最初40名员工的简历,隐去了身份信息。这些人是让Lotus成为明星的人。但没有一个人获得面试机会。

[3]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肯定没有人相信那个。即使他们考虑的统计数据有用,他们如何决定相对权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是如此缺乏知识诚信。他们没有任何外部来源可以用来校准他们使用的统计数据的权重;如果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那个。他们必须调整权重,直到通常被认为是顶尖学校的学校大致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所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告诉我们的是编辑认为什么是顶尖学校,这可能与普遍观点并不太远。有趣的是,由于一些学校努力操纵这个系统,编辑们不得不不断调整他们的算法,以获得他们想要的排名。

[4] 当然,可能并不意味着容易。在一个派对学校里,一个聪明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局外人,就像他或她在大多数高中里一样。

感谢 Trevor Blackwell、Sarah Harlin、Jessica Livingston、Jackie McDonough、Peter Norvig 和 Robert Morris 阅读了本文的初稿。